1. 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。
2. 缺血性中風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,而腦血栓形成是中風症最多見。
中風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平素頭暈、頭痛、耳鳴、目眩、面赤升火,發病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、口眼歪斜,舌語不清、半身不遂、牙關緊閉、口噤不開、兩手緊固、大小便閉、肢體強痙或目合口張,鼻鼾息微,手撒肢冷、大小便自遺、肢體軟癱。
中醫對中風認識較早,「金匱要略」中提出中風病因以內傷積損為主,即臟腑失調、陰陽偏勝。
缺血性中風一般指腦血栓形成或腦栓塞的基礎上導致腦梗塞,腦動脈堵塞而引起的偏癱和意識障礙。
常有先兆如頭暈,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,腦血栓形成主要是動脈硬化和高血壓,常因心力衰竭、心肌梗塞、心律失常、休克、暈厥、失水、疲勞等引起。
缺血性中風一般比出血性中風為輕,在中醫出現中經絡者多,中臟腑者少。
出血性中風一般指因腦出血(溢血)所引起的昏迷和癱瘓,常見50歲以上男性,可能情緒波動及使勁用力導致血壓突然升高。常見頭暈頭痛,突然昏迷、嘔吐、偏癱、大、小便失禁、瞳孔先縮小後擴大、大小兩側不一,按出血部位又分為內囊出血、橋腦出血、小腦出血、腦室出血。
真中風-是由脈絡空虛,風邪入中經絡。
類中風-是由陽化風動,氣血上逆,流竄經絡,蒙蔽清竅。
中醫在本病出現中臟腑及中風脫症多見,癒後亦較嚴重。
因先天性動脈瘤或血管畸形、血管破裂而形成。
起病急、劇烈頭痛,位於後枕和頸部,有時可放射到前額或眼部,出現精神障礙、昏迷、呼吸不規則,但一般沒肢體癱瘓;恢復較快
中風經救治後所留下的輕重不等的半身不遂、言語不利、口眼歪斜等症狀,中醫認為後遺症是由於中風後氣虛血瘀、脈絡瘀阻、風痰阻絡或肝腎二虧、精血不足、筋骨失養所致。
藥物主要以活血熄風通絡、益氣活血通絡、通腑導滯、清心瀉熱為主
中臟腑分閉證及脫證
閉證(升竅熄風、清火豁痰)-百會穴、水溝穴、太衝穴、十二井穴
-下關、合谷、啞門、廉泉
脫證(補益元氣、回陽固脫)-神闕、關元、氣海
中經絡(調理氣血、熄風通絡)-百會、通天、風府、曲池、外關、合谷、太衝、三陰交